🍀綠活人 ‧ 沙田聚🍀

想連繫各區成員,一起推廣綠色生活?聚會當然必不可少!
這次綠活地圖便邀請了各區成員到沙田區一聚。

 

沙田原稱瀝源(清水之源),古稱棘園,即佈滿荊棘的荒地之意。
其中一個說法跟歷史很有關。有說當時
滿清政府與英簽訂北京條約後,英國以九十九年租借
「新界」,並隨即派員勘察及接收新界各地方。當時英軍由九龍攀山至「沙田圍」並向村民查問地名,村民以為他們是問該村的名稱便以「沙田」作答。從此,英軍就誤把整個「瀝源」作為「沙田」了,並以此名沿用至今。


當天我們一起從第一城站步行至位於石門的綠在沙田,沿途介紹了一些社區的常見樹木、植物,以及城門河、小瀝源發展的歷史,到步後一邊分享小食,一邊分享環保心得,最後更極仔細地學習紙品和塑膠分類。只要我們認識自己的生活多一點,綠色生活就能從始起步了!

(左)是一棵生在私人屋苑外,結滿果的大樹菠蘿樹;

(中)常見的洋紫荊樹其實是以「嫁接」法繁殖而成的,細心留意會發現樹身會有部份凸起;

(右)第一城屋苑內有多棵細葉榕,但有些並不夠位置生長


沙田區成員花香老師、Sidney輪流介紹沿途地方和植物;綠活地圖的標誌牌也一直「隨行」呢!


終於來到綠在沙田了!綠在沙田為環保署「綠在區區」項目,社區資源回收中心。
回收物件包括: 家用電器,💻電腦/電腦配件,玻璃樽,🔋充電池,💡慳電膽/光管和書 📚等等。

大家拿出小食互相分享,還有自家製的蛋糕、能量棒呢!大家也有自攜食物盒/餐具,
所以最後產生的垃圾並不多,大部分也能回收。

Barry拿出一堆常見的紙品出來,它們因表面有膠質所以都不能直接回收,即使送到回收廠亦要花多重功夫才能將膠質與純紙分別出來。而且回收紙的價值在於其得漿率有多少,所以少一層膠質,回收工序就能減省。

這層薄薄的膠質令紙品變得不易皺、防水,卻鮮有人留意它帶給環境的影響。

轉看台灣,慈濟做的紙品回收分類十分仔細,回收工人會用剪刀把一張印有文字的A4紙的白色部分剪出來繼續回收。

大人小朋友也一起把可惡的膠質撕下來,又把膠樽分開樽身、樽蓋和招紙三部分,過程雖十分痛苦,但我們每人也上了寶貴一課呢!

(左)把膠面撕下來才能回復純紙的面目;

(中)原來印有文字都只是層薄薄的膠質;

(右) 一個小禮盒原來純紙部分就只有這麼少


有人認得這是何年政府發給市民的垃圾袋嗎?
 


政府想在未來推行垃圾徵費,大家有愈多回收知識,便愈輕易在家中實踐減費。
當天不少朋友也說環保教育應該從小學起,香港的環保比其他地區起步慢了10年有多,減廢很多時亦只停留在三色桶回收上,環保政策、教育和社區行動真的要快馬加鞭,切底實行了,因為如Sidney所說:


 

「地球本來就不需要人類。只是我們需要這個地球啊!」